「主任,我家寶貝數學很差。麻煩你多印幾張考卷讓他回家練習。」
「主任,我家寶貝就是不用心啦!他其實都懂、都會啊!」
每隔一段時間,我就會從家長那邊收到幾乎一模一樣的問題,不外乎是「我們家小孩都會,就是缺練習」、「他很聰明的,一定都懂」……諸如此類眾家長試圖為孩子表現不好「開脫」的說詞。
真的是這樣嗎?這邊先下第一個結論:數學成績不好,有時候是語文邏輯不好喔!改過無數張學生的數學考卷,錯誤的情況百百種,但常常並不只是單純的計算錯誤而已。最常見的,是對「單位」的定義不甚理解或是混淆,像是「一小時24分鐘」、「一年有52天」、「一週有28天」,我都曾經在孩子的試卷上看過。
或者像是「一打」,有個題目是這樣的:「小明原本有三枝筆,又買了一打,請問小明現在總共有幾枝筆?」有個孩子算出來的答案是「4枝」,因為他不懂「一打」等於12枝,所以直接「+1」,把「一打」當成「一枝」做運算。
在這邊我也提供三個方法,供爸媽測試跟幫助孩子:
1. 測試:先看孩子的計算過程把孩子出錯的算式跟正確的式子做比對,找找看問題是出在哪邊。比如:應該要做減法的算式卻做成加法;或是題目問「一週有幾天」,孩子的答案卻是「三天」,類似上述情況,初步就能判定孩子對題目提到的一些詞彙、運算規則所代表的涵義熟不熟悉。
2. 幫助:找出不懂或搞混的單詞有些詞語,因為平常日常生活中較不常用,這些單詞的涵義對孩子而言是陌生的、不理解的,也會造成解題上的困擾。曾有學生在做時間加減的問題時,因為不理解「黃昏」的意思,直接計算的結果,與正確答案產生了了12小時的誤差,也因此失掉了分數。另外像是「不足、足夠、剩餘」、「以上、以下、超過、未滿」,這兩組詞經常出現在題目中,但小朋友也經常弄不清楚。之前也有遇過這種類似問題,我看了計算錯誤的算式之後,心裡就在想應該是弄錯或想錯定義,一問之下果然如我所料。如果從一開始就想錯方向,那計算錯誤也是必然的。數學是一門需要高度邏輯的學科,意思不懂想解對題目?只能說跟擲筊的機率一樣高啊!都是靠運氣。
3.長期培養:持續閱讀增進生活經驗,閱讀能幫助孩子找出他不會的語詞,透過閱讀累積的單詞量也很可觀。而且,大量閱讀能夠幫助孩子建立「語感」,就好比我們在做英文的閱讀測驗,當孩子建立良好的語感,有時甚至可以透過上下文,推敲出不懂的文字的意思。此外,國小的數學,大多建立在生活的體驗上面;如果家長能在出遊的時候,多跟孩子互動,累積的生活經驗跟能夠增加的字彙量,也是十分可觀。
最後,犯錯也是孩子成長的絕佳機會。正視孩子的錯誤,並用正向的態度引導孩子改正,就是大人可以提供的最棒的助攻。